近年,旌德縣興隆鎮一直致力于打造“行攝小鎮”的靚麗名片,深度挖缺和保護傳承本土文化底蘊,打造紅色文化、非遺文化、農耕文化三大特色文化,培育攝影和寫生兩大基地,深刻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生態理念,結合“三治融合”“鄉村振興”“文明創建”,打造鄉風文明、生態宜居、文化弘興、宜業宜游的藝術興隆、美麗興隆、多彩興隆,助力鄉村振興。
興隆鎮地處古徽州與宣城市的交匯地,既受到徽文化的浸潤,又沐浴在文房四寶的芳香里,鎮政府所在地為“禮村”,此地自古以來傳承的就是“忠孝節義”“仁義禮智信”的信條,村內有“上、下紫陽橋”,相傳宋朝大儒朱熹(號紫陽先生)的子孫曾在這里繁衍生息。
近年來,興隆鎮黨委政府成功創設“中華詩詞之鄉”,精心培育文化藝術人才隊伍,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原創,鼓勵在各大媒體投稿,鼓勵加入詩詞協會,倡導創作與生活、風俗、政策、民情相結合,用詩詞文化藝術弘揚傳統美德、謳歌幸福生活、宣講善政良策,講好興隆故事。
利用項目資金,精心選址建設攝影觀景臺,吸引外地攝友前來采風,成功的將該鎮萬畝梯田向外界推介,打造農耕文化攝影基地,并邀請前來的攝影家講授攝影知識,提高本地攝影者的攝影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。成功舉辦9屆“賞梅會”,連續兩年央視直播“云上梯田、徽州糧倉”,讓黃山腳下皖南山區的明珠興隆鎮展示在世人面前。
該鎮還非常重視“非遺”文化,組建“非遺”文化人才隊伍,將具備傳統技藝的人編選進人才庫,認真統籌好才藝展示和經濟收益,認真保護和傳承好“非遺”文化。
該鎮藝術文化鄉村建設正如火如荼的建設著,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生活,留得住鄉愁,品味著當下,升華著鄉情,藝術著人生。(汪浩 旌德攝影家協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