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值十二月深秋,在臨水鎮李樓村的大路上,這幾天總能看到環衛工人忙碌的身影。他們每天準時清除雜草落葉,清掃道路,拾撿垃圾,做起事來是一絲不茍,從不馬虎!
在普通人眼里,每月600元的工資并不多,但對于貧困、受災的群眾來說,無疑是給他們增收注入了一支強心劑!確實正如他們所說,把公益性崗位的事情搞好了,既得到了大家的認可,也保障了村民們今冬明春的收入。
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,開發公益性崗位就是這一工程的重要舉措,也是讓諸多困難群眾通過自身勞動直接獲得收入,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方法,能夠不斷激發受災、困難群眾變“輸血”為“造血”內生動力,形成以崗位促就業、以就業促增收的良性發展模式。
“開發公益性崗位是解決受災、困難群眾就業難的辦法之一,讓受災、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,他們的家庭就多了一份收入與保障。通過人盡其才、人崗相適這一安置方式,不僅能夠幫助整個家庭增加收入,還能服務好鄉村振興等工作?!秉S龍縣人社局副局長張耀龍說。
公益性崗位既圓了受災、困難群眾的“工薪夢”,又實現“在家門口就業”的愿望,不僅解決了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問題,還實現了人居環境和鄉村振興建設雙豐收。(馬宜民 鮑小婷)